欢迎光临宿迁功成广告科技有限公司!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在线留言
全国统一服务热线
13382906001
当前位置:主页 > 资讯中心 > 产品动态 >

我国首个“智慧发射场”首战告捷

文章出处:admin 人气:发表时间:2022-05-10 10:13

“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首飞圆满成功!”

“我国首个‘智慧发射场’首战告捷!”

3月29日17时50分,伴随着长征六号改任务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,又一项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被刷新。

春回大地,万物复苏。发射之前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9A工位上,50米高的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巍然矗立。乳白色的巨型火箭、鲜艳的五星红旗、碧蓝的天空,勾勒出一幅中国航天的壮美画卷。

长征六号改是我国首款固液捆绑式中型运载火箭,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、煤油作为推进剂,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空白,突破了我国现有常规中型火箭最大运载能力。

此次任务,是我国首个“智慧发射场”的“首战”。它运用物联网技术,对地面各设施设备进行统一数据采集和整合,并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梳理融合,实现全系统态势感知、全过程智能管控以及全流程驱动保证支持,对未来中国航天简化发射流程、提升发射效率、增强发射稳定性及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。

为了“双首次”圆满成功,他们精心准备400多天

“各号注意,1小时30分钟准备!”指挥大厅内,1号指挥员张鑫在向各系统下达倒计时指令。

此时此刻,参试人员心潮澎湃:为了护航长征六号改首次飞行任务,他们已精心准备了400多天,终于迎来正式进入发射程序的时刻。

该中心领导介绍,这次任务,是我国第一个“智慧发射场”——太原卫星发射中心9A工位的首次使用,也是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改的首飞任务。新工位、新型号,“双首次”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。

“此次任务是中心近年参试系统最多、流程最复杂、风险压力最大的一次,全体参试人员不仅要克服技术状态管控难、风险隐患消除难、质量安全保证难、物资精准保障难等多重困难,还要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。”1号指挥员张鑫如是说。

时针回拨到2021年7月31日,长征六号改合练产品进场,此时离首飞时间仅有8个月。为了加快发射准备进度,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创造性采取发射场合练任务与9A工位建设同步进行的方式,边建边练、边学边干。

9A工位是我国首个“智慧发射场”,它大量运用物联网技术,将地面各专业设施设备进行统一的数据采集和整合,从指挥流程到运行模式,从操作方式到系统原理,都产生了深刻变化。

2021年1月,9A工位塔勤分队正式组建。这支平均年龄仅有23周岁的团队,从分队长到操作手,从零起步,跟学塔架构造及平台、吊装、发射台等7个专业岗位的新知识,对新工位几百条管路、上千台设备逐一进行检测调试。

为了多争取一些向设备厂家学习的机会,参试人员争分夺秒抢抓学习时间。冬天,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条件下,不少同志在室外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。大家冻得实在挺不住了,就蹦一蹦、跑两圈继续干;夏天,强烈的紫外线一次次灼伤他们的皮肤,红色安全帽晒得泛白,但没有一人叫苦叫累。

20余项创新成果,为神箭一飞冲天注入强劲动力

“打开三联平台!”伴随70号地勤指挥员的指令,任务进入1小时准备。操作手王涛熟练地按下按钮,控制着三联平台缓缓向外张开。在与9A工位打交道的这一年,王涛几乎每天都要上下塔架十几趟,对各平台状态了如指掌。

2021年8月底,距离长征六号改合练产品转运吊装任务还有两天时,有几台重要设备仍未调试完毕,尤其是三联回转平台还处于无法打开状态。为了不耽误合练任务进度,王涛和同事们连续36小时铆在塔上调试设备、检查状态,终于赶在正式吊装前顺利打开了所有平台。

任务继续进行,发射场上空响亮的口令此起彼伏。随着塔架各平台全部打开完毕,长征六号改这枚“巨无霸”完整呈现在众人视线里。

火箭助推器重达几十吨,发动机需要保持在零度以上的温度环境里。为了保温,在助推吊装时不能开塔,只能采取闭塔条件下的穿塔吊装。

穿塔吊装就是让助推火箭从100多米的塔顶穿过整个封闭的回转平台,完成与主箭的结合。吊装时,左右空隙仅有十几厘米。如此大重量、高精度的吊装,在国内发射场尚属首次,难度前所未有。

当助推器吊至近百米的塔架上方时,强烈的高空风吹得助推器来回摆动。穿塔吊装要求助推器左右晃动不能超过4厘米,在与主箭对接时,助推器悬空停放精度更需要达到毫米级。面对挑战,吊装指挥周军通过与各操作手密切配合,确保了整个吊装过程的“四平八稳”。

此文关键字:任务,发射,火箭,长征,人员

友情链接

灯箱 智能万佛墙 电动叉车 竞价托管 道康宁 爱牢达